如何确定狗狗有没有狂犬病?
狂犬病的诊断比较困难,目前主要通过发病期的临床症状和尸检来判定是否存在感染,但无法作为唯一依据。 1. 临床症状:犬、猫等动物在感染狂犬病毒后约5-7d开始发病,出现急性恐惧,无端狂吠、嚎叫等症状,随后表现兴奋不安,感觉异常,咬伤部位的感觉异常如触电样;唾液过多,流涎,进食时流涎加剧,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时出现呕吐;喉头痉挛,常因流涎引起窒息而死亡的临床特征[1]。 但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可长达数十年之久,且大部分病例发生于狂犬病疫源地的犬群中。因此若在非疫区被犬咬伤,则不能仅凭患犬的临床症状确诊其是否患有狂犬病。
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细胞胞浆内存在蓝色颗粒状物质,即狂犬病毒包涵体[2]。由于狂犬病包涵体的形态结构与脑内其他炎症反应引起的包涵体难以区分,故此方法特异性不高。狂犬病毒容易变异,因此该方法只能反映犬只近期是否感染过狂犬病毒。
3. RT-PCR:通过RNA提取后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再以合成的cDNA为模板进行扩增,从而检测样本中的RNA是否存在狂犬病毒的基因片段。虽然此方法的敏感性高,但由于不同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差异较大,该结果可能存在假阴性或阳性的情况。
4. ELISA法:将抗体固定于固相载体的抗原位点,加入待测样品及酶标记抗人IgG,若样品中存在相应抗体,则发生颜色变化,通过比色分析判断结果为阳性或者阴性。该方法适用于血清学诊断中,但不宜用于幼龄动物的抗体检测,因为幼龄动物母源抗体的干扰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
5. 神经组织分离培养:采用组织块培养的方法使狂犬病毒在外周神经干细胞系神经细胞株(PC12)上生长繁殖。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抗狂犬病毒抗体以检测培养液中是否有活病毒存在,然后对培养的PC12神经细胞接种至Vero细胞上进行鉴定[3,4]。该方法灵敏度高,但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因此无法普及推广使用。
6. 病毒分离培养:从唾液及脑组织中提取核酸,并对其进行RT-PCR鉴定。同时从脑组织中提取蛋白并进行电泳,以观察是否存在病毒抗原。
若患犬处于潜伏期内,即使尚未出现症状,也可传染给易感宿主。 因此,对于健康动物而言,预防最重要! 1. 避免接触病犬及其唾液,包括被咬伤者自己的唾液; 2. 对可疑患犬应限制活动,必要时隔离饲养,必要时对犬舍及用具进行消毒处理; 3. 对可能接触狂犬病病毒的犬类及时接种疫苗;
4. 被犬等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碘伏消毒,并及时就诊。